是妇女,也是编织艺术家 | 线上展览&回顾
前言
以编织与针脚为线索,【劳动妇女编织展】延续1m³展览【编织记】,进一步聚焦两广地区城乡妇女的流动迁徙、生活境遇与身份认同。
参展艺术家分别是:
粤西茂名家庭主妇苑苑
粤东潮州零工妇女刘婵
粤北乳源瑶族绣娘邓月英和邓满英
广西天峨壮族农妇农妈柳
从贵州罗甸迁徙到广西天峨
布依族妈妈白氏背
她们即作为照料者,承担大量的情感劳动与家务劳动;又作为创作者,用生活生产的边角料创造极具个人命运、情感与生活色彩的手工作品。
我们称之为“艺术家”,是致敬千千万万城乡劳动妇女的创造力,连绵不断地在生活、工作、关系与生产中创造;同时提高她们的自我价值感,并且倾听一种崭新的尝试脱离传统从夫居的生命迁徙史叙事。
线下展览以渔网为载体,线上展览以互联网为媒介。有形与无形的网互相作用,她们、我们和你们因此交汇。网与编织不再是隐喻,而是所有时刻、情感与微小个体互相缠绕,可能是命运共同体的发现,也可能是生活智慧的启发,还有可能是情感的跨时空、跨民族的交互。
以下故事采用不同的视角述说,妇女自述、研究者/陪伴者转述、亲人口述;所有作品携带或多或少的时代、民族与个体痕迹。
期待你的发现、反馈与共同传播。
——春潮Springflut
苑苑
汉族,广东茂名,年龄未知
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不知道受谁的影响,竞然迷上了绣花,用零花钱买了绣花针和彩丝线,竹圆圈,来绣。虽然绣得不是很好看,但爱好。
直到上中学,那时候学校兴起一股钩枕头花的热潮,我马上学会了钩花,白色的菊花钩好后,一个个拼接起来,套在粉红色的枕头袋上面,漂亮极了!时过境迁,可惜这些东西都没有保存下来。
中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后,这段时间手艺活停了下来。
退休后到老年大学,参加了艺术团学跳舞,一位团友送给了我一个蓝色她编织的小袋子,可以用来装手机和钱包,(那时候还没有微信支付)小背袋子精巧可爱!
我一下子又喜欢上了,勾起我中学时代钩菊花的情趣。
马上问她在什么地方买勾针和线,然后又学会了钩各种花色的小背包,并且自创了小钱包,小小背袋,保温杯套……。
这些钩针和线也一直伴随着我,度过了艰难的岁月!坚持到现在,有空还在钩,编织着美丽的梦想!和来之不易的有信仰的幸福生活!
——以上由苑苑自述与书写
刘婵
汉族,广东潮州,1960年生
刘女士年轻时“被骗”去建设丹霞山后结婚了
刘女士在山里寺庙生下第一胎
刘女士在韶关边界开书店和杂物铺
刘女士因病以及丈夫的意愿返乡做小生意
刘女士从村里搬到市区租房,在市场卖鸡蛋
刘女士做护工,陪护病危老人
刘女士疫情期间去工作路上出车祸
刘女士白内障没法钩花了,这是最后一个包
刘女士中风了,无法出门工作
——以上由刘婵儿子口述
邓月英
瑶族,广东韶关,1955年生
↑ 现场部分展品为邓满英创作 ↑
邓阿姨辍学了
邓阿姨结婚了
瑶族娜拉出走了
邓阿姨在山顶建房子
邓阿姨去广州、连南进货
邓阿姨在镇上独居摆摊卖针线和瑶绣
邓阿姨说山上龙脉断了没水了要换一个地方种田
邓阿姨去年上山砍柴摔倒了
邓阿姨说建县60周年但不给摆摊卖瑶绣了
邓阿姨说羡慕表嫂,因为表哥做很多家务,表嫂有很多时间做瑶绣
邓阿姨说表嫂80多岁了,还在做瑶绣,经常被请去做绣娘
邓阿姨说以前忙着喂猪放牛带孩子,哪有那么多时间做瑶绣
邓阿姨说60年代的瑶山,得到一枚针可不容易
邓阿姨小时候常常用棕和枝刺代替针线练习,后来帮朋友的奶奶跑腿,才得到一枚针
邓阿姨说,从那时起,她妈妈才教她瑶绣
邓阿姨说,这是她教亲姐姐,然后一起绣给自己儿子的衣服
——以上由邓月英口述,CaiCai整理
农妈柳
壮族,广西天峨,1963年生
这个背带,是妈柳出嫁前(1980年代)制作,婚后背三个孩子长大用过的,织绣全为手工制作。背带心是桂西北壮族常用形制,最上部三片绣龙凤狮,方块内拼接的三角绣片多为凤鸟的各种变型,其中一定要有一块绣上孩子在屋里读书的场景,表达对后辈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寄望,柳说,农家先祖是从贵州来的教书先生,到本地娶了富户韦姓女,后发展成支系,因此特别看重读书、教育问题,这一家族也是当地培养出大学生最多的族系。正中一块绣“饭(音)”,是野山羊,当地曾祖一辈人见过,生长在原始森林里,因长角被视为瑞兽。
这是一匹从棉花到织布都由妈柳自己制作的土布,质地细密厚重,适于制作床单、被套。图案是广西天峨县下老乡百塘村及周边区域最常见的花色,由“筷子”和“米粒”交叉组合而成。于1980年代制成,未曾使用过。我于2015年创作的纪录片《红水河畔——广西天峨壮族织布田野调查》,是迄今为止最后捕捉到的妇女联合织布盛况,后当地织布风气不再。
——以上由梁小燕整理
注:线下展览有梁小燕导演拍摄的《百塘织布》影片,她拍摄开创“百塘系列影像志”纪录工作,得到了百塘全体村民的长期支持,目前已完成9部影片。另外,她还带来三江侗族的织布册子。
白氏背
布依族,贵州罗甸-广西天峨,已故
这是百塘日常穿的鞋款,我于2015年在天峨县城伯妈家(即白氏背,柳的伯母)购买得来,她亲自做的这双鞋,但做得小了些,没人合适,我试了脚,随缘买下。伯妈身为长嫂,人品出众,性格平和,平辈和后辈都非常尊敬她。伯妈知道我从大老远来拍纪录片,对我关爱非常,尤记得在柳婚礼时,她每到吃饭时间总来牵我的手,嘱咐“吃完再拍”,那种温暖触感至今难忘。2021年10月,独居的伯妈突发急病,强撑着走到医院,却再也没有醒过来……
伯妈名叫白氏背,贵州罗甸县牙村人,布依族,原本务农。百塘跟贵州黔东南就一江之隔,在当代民族研究里认为是同宗同族,嫁过来百塘后,做医生的丈夫考去了天峨县医院,伯妈就在天峨县医院当清洁工,一生劳苦,养育一子一女,享年66岁。
——以上由梁小燕整理
线下展览回顾
错过线下展览的朋友可以通过视频捕捉现场气息。
一顶闲置的透明帐篷,
一些荧光织带,
一张来自湛江硇洲岛的渔网,
一次城乡的大聚会——丰年庆。
以及无数用购买的方式支持劳动妇女创作的朋友们。
线下展览反馈
一位妈妈:“儿子你们也动手学,自己回家给娃娃做衣服。”
一位导演:“展览做得很细心,想回去也了解妈妈的编织故事。”
一位服装设计师:“回家和妈妈一起设计,编出自己喜欢的包包。”
一位阿姨/阿叔:“这些钩花我/我老婆也会。”
一位纺织艺术家:“以展代销的方式很不错。”
一位购买者:“我可以把展签也带回家吗?想收藏刘女士的故事。”
一位视障伙伴:“钩花包上的花瓣层层叠叠。土布有好闻的味道。”
一些观展的青年人:“希望这样的展览还能持续,更多劳动妇女的故事和作品可以被看见。”
如果“以展代销”的方式是
一种可持续的支持和传播方式,
那我们会继续为更多的城乡妇女
争取宝贵的展览机会。
如果想进一步支持,
可点击【阅读原文】或扫描二维码
进入【春潮士多】
还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待售。
欢迎后台留言,
我们会把您的反馈
第一时间转达给艺术家们。
\ 推荐阅读 /
策展:春潮Springflut、梁小燕
布展:CaiCai、大雁、梁小燕、邓月英
作者/编辑:CaiCai
图片编辑/视频:大雁
部分图片/视频素材:
静雯、阿福、涵婧、丰年庆志愿者等
特别鸣谢:
丰年庆
特别感谢:
静雯、朱湘、家钰、小黄、柳、Tiger、黑石屿
所有支持的伙伴们
于墟市、野外与音乐中
复兴城乡文化与生活美学
微信号|Spring_flut
小红书|春潮Springflut
▲豪爽关注▲
▼点击进入【春潮士多】▼